酷狗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刀尖上的江湖),接着再看更方便。
被手下给做掉了。于是局面急转直下,变成了王彦章与刘鄩一里一外,将他们的大军堵在了瑕丘城下。
好在三叔趁王彦章后续大军未至,果断撤军。
双方硬打一场,各有损伤,但总算撤下来了。
而且,严格来说梁军损失绝不比唐军更轻,或者,梁军恐怕要更难受。
因为,如今的梁军更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
所以,李洵设身处地,若自己是王彦章,可能会退兵寻找更加有利的地形设防,或者寻找更有利的战机,总之绝不应该就这样杀出来。
左羽林军豹骑军是骑军,本与铁甲步人不同,可是在今天的战场上似乎也没什么分别。双方步军针尖对麦芒,两边的骑军也是刀对刀、枪对枪,完全是一命换一命,一点不含糊。
都杀红眼了!
朱梁从朱温时代就一直用心办马政,花费重金,在中原打造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骑兵队伍,为朱温南征北讨立下殊勋不少。
后来事业发达,吞并了淄青等镇的马匹,掠夺了关中藩镇的存货,尤其占领关中、打通了与朔方的联系后局面更加改善。灵武的韩家缺钱、缺军械,缺各种物资,与汴梁一拍即合,两家买卖,进一步向梁军输入了大量优质战马。
尽管在河北赔了两笔大的,但是梁军依然保有大量战马,尤其是侍卫亲军与禁军。因此,在任城战场上,王彦章掌握的突骑并不见得比唐军逊色。
于是,在铁甲步人搏命的同时,双方的突骑亦在忘我厮杀。
一阵阵铁骑碰撞,火花四溅。
几乎同样的铁甲长枪,同样的结阵而战。为了保护各自的步兵,双方骑士们一次次地碰撞,一个又一个地倒下。
左羽林军数次出击,每次都有大批战马或骑士损失。上至指挥使辽王李洵,下至每一个大头兵,都已至少出阵一次,都已血染征袍。
再次与梁骑擦肩而过,李洵戳倒了对面的一骑,自己的披膊也被敌骑挑破。他已是第二次出阵。连指挥使都挨了一枪,可想而知战斗何等激烈。
在酸丁的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马头相撞,今天都不止发生了一次。
战场过于局促,躲不开啊。
诚然,骑兵对垒,会尽力避免迎面相碰。可是,当局势如此,也就只能向死而生喽。除了具装甲骑没有直接硬突敌军步阵,其他各种状况一个不缺。
突骑互掐,游骑互射。
就连具装甲骑突步阵,也不是不让干,其实是想干,只因双方的战骑也都拼了命地互相撕咬,保护着己方步阵不受对方冲撞,实在没得机会。
步骑协同?呵呵,梁军也玩得溜熟。
都是一个师父教的,他破不了招啊。
回到阵后,李洵将歪斜的披膊卸下,自有人为他取来备用的铁甲更换。
歪头一看,马屁股上足足插了三支箭。
也就是有马甲保护,否则也就完蛋了。
喘着粗气,当代辽王的脑海里蹦出“香积寺”三个字来。
相传当时肃宗急于恢复两京,两军遂战于香积寺外。
时,十里间军容不断,结阵横亘,戈蜑鼓鼙,震曜山野,各列长阵而战。
那次,双方酣战一日,河北军一度搅乱了朝廷大军的阵脚,得陌刀降李嗣业肉袒执刀,连斩溃兵数十,阵乃稍定。
据说,当时双方就是前排死了后排上,到最后只因河北军兵力略寡而不支。
是役,传说阵斩河北军六万余,朝廷大军亦折损四万余人。
对于香积寺此战,先父与三叔都认为肃宗急于求成,得不偿失,并常以此为鉴。比如,多年前朱温北征,双方二十余万人陈兵河北,父王就愣是耐着性子不与梁军决战,终于等到丁会造反,大战不了了之。
对此,年轻气盛的李洵其实一直不大理解。
他不理解先父的谨慎,更不理解怎么会有阵战损失十多万的事情发生。
不是他不相信一战死人太多,比如之前在河北,刘鄩一战就丢了数万大军。若将正兵、辅兵、夫子都算上,怕不就超过十万了。
他是不相信两军阵战,在溃败之前,阵战能够伤亡数万十万。
柏乡他就在场。
李思安渡河与周德威阵战一日,确实伤亡惨重,但两边加起来也就几千人吧?铁林军总共才多少人,连死带伤有没有一半?
阎宝的队伍是溃乱损失的。
赵兵也是溃乱跑路,阵上才死几个人?
韩勍那几万人马也是溃乱后损失的吧?
哪怕是后面三叔与刘鄩在魏博莘县那一战,双方正兵合计奔了十万,最后阵上死了多少?那还是隆冬,伤了都不好救回来的。
哪怕张德的队伍几乎打到崩溃,自家这边全加起来也就死了一万多吧?
对面呢?死了多少?后来光俘虏就抓了多少。
所以,李洵一直不大相信这一战的惨烈。
可是今天,李洵突然就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