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狗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阳关墓场),接着再看更方便。
比注射 “杜冷丁”还好。趁着现在没死,我想把我最得意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李公左车家经济发展简史》写出来,这可是名副其实的“沥血”之作:
(一)蛰伏
截止二〇一二年年底,我家保有的房地产达到四处,其中在大仙县有三栋天地楼,在麒麟城有一套商品房,以及一套公务员住房指标(已付转让费及订金),按当地房产评估最低价计算,我家固定资产总额在二百二十万左右。
我父母结婚成家至今不过二十六七年,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实属不易,但是若把成果都归功于某一人身上,那就是放屁!
这是父母和我,今年再加上我老婆艰苦奋斗的成果。还不够全面,应该包括我爷爷奶奶的奋斗在内。我是李家的长孙,对于爷爷奶奶,我还是很有印象的(我对死亡觉得无所谓的原因就是像是从爸爸妈妈这里搬到爷爷奶奶那里去住一样,和慈祥的爷爷奶奶相比,爸爸妈妈像两条恶狗……)
现在把场景切换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柳州,黑白画面下的柳州市荣军路,有很多高楼(都是三到五层),那个年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柳州已有部分人率先实现了,更牛叉的是,还有电影院。
我只能假设奶奶当时是在荣军路一带卖瓜子等小商品,然后就邂逅了我爷爷。当年爷爷从大仙县骑着自行车长途奔袭90公里来到柳州,筋疲力尽时想到奶奶的小地摊买水,结果一不小心把小摊给撞翻了……
爷爷哪来的自行车?骑到柳州做什么?我来告诉你们我爷爷有当时最雕的职业——电影放映员(比现在搞IT的,做PHP的牛叉百倍)!车子应该是电影院的,去柳州是为了拿影片拷贝。结果把柳州妹给带回来了……
我奶奶真真是个文艺青年!我个人认为奶奶嫁给爷爷比阿莎嫁给我还要匪夷所思:一个城市妹子,跟着一个在县里放电影的工仔跑了,而且不是嫁到大仙县,是在大仙县的金鸡乡成了家。一个城市人啊,连退两级,成了乡下人,地主翻身做农奴啊……
一九六一年,作为长子的我爸出生,奶奶并没有什么一举得男的荣耀,该下地还得下地,该干活还得干活。随着六二年二叔的出生,六七年我奇葩姑姑的出生,家庭负担日益沉重,幸亏我爷爷奶奶都是精明人,养着三个孩子,日子还能勉强维持。
苦日子还在后头,惨绝人寰的文文大革命开始了,爷爷奶奶这两个文艺范儿被划定为什么成分我就不想说了,一个是大毒草电影放映员,一个以前是小商贩,你们自己想吧。
爷爷仍然要在外面风餐露宿的放电影,只是寄回家的钱少了很多。奶奶在家里喂养三个小孩,不,四个,六九年我三叔出生了。还要去生产队干活,在生产队,人精不精明都是一个样,反正干一天就是那点公分,毫无悬念的,我的家族被套上了“超支户”的帽子。
对于“超支户”这一概念,别说什么80后90后,就是绝大多数的70后都是一头雾水。我虽然是1987年出生的,但我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在生产队,男劳力算一个公分,女劳力算0。65个公分,那么我家的的公分很好算:爷爷在外务工,0公分,只有奶奶每天的0。65个公分,来养包括她在内的5个人!这点公分换米糠来养5只鸡都不够啊!于是我家就成了年年欠生产队公分的超支户,等着爷爷用工资来还清,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奶奶只好拿着小板凳,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去大队部开批斗会。
屋漏偏遭连夜雨,我爸十岁左右的时候,耳朵后面又生出一个“老鼠疮”,割了又长(很像我现在的恶性肿瘤,我怀疑这是家族遗传)。家里人都认为我爸是活不了,只好打狗出门,把爸爸过继给了隔壁村的一户人家。
大家可以想象我家有多困苦了:人口多,劳力少,身体差,地位低,极端穷困。我爸曾说过,有一次实在饿得不行了,他在半夜三更下田捉“马拐”(即青蛙,益虫,那时明令禁止捕捉)。捉到一袋就跑回去煮给全家人吃,不知道是连蟾蜍一起煮了,还是马拐吃了农药,总之一家人吃完之后呕吐了一天一夜(这让我想起了黑泽明电影《红胡子》里的情节:一家人饿得走投无路,集体服毒自杀……)
可是我奶奶她从来没后悔过!她心中永远满怀希望,这世间总是福祸相倚,因果循环。有人会说她当年不嫁到乡下,或者哪怕嫁给一个老实的农民,就不会有这么多苦难了。但是我建议你们去百度搜索一下“文文柳州大武斗”:
1967年,柳州人民迎来了峥嵘岁月,文文中柳州涌现出“联指”和“造反大军”两支革命队伍,在柳江河畔反复厮杀,是拿大刀长矛厮杀吗?那就太小看柳州人了!
他们先抢劫了对方的民兵仓库,然后觉得轻武器不够味……柳州是西南铁路枢纽之一,他们又拿枪去抢了途径柳州前往越南“抗美援越”的军列,可惜不会开坦克,仅仅是把火车上的高射炮、六零迫击炮、九二野战炮、四零火箭筒、地雷、反坦克手雷都卸下来……本来拿去打美国佬的好货,柳州人民自己先享用了。两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