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狗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谈),接着再看更方便。
故事。他父母给他起了一个极其男性化而且富有深意的大名,我们就不透露这个名字了。不过,同时,他们也给他起了一个很女性化的乳名,叫“囡囡”。
为什么起这么个乳名呢?因为这家的奶奶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儿子,始终没能生个女儿。这四个儿子长大后呢,三个哥哥家里生的也都是儿子。这可把老太太急坏了,就想要个小女孩,希望能好好疼爱,结果呢,小儿子结婚后生的还是儿子。老太太虽然也喜欢这个孙子,不过还是觉得失望。正好呢,老太太的这个小儿媳,也就是这位新妈妈,也非常想要生一个女孩,希望能每天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完全无视了爸爸的意见,开始了给小男婴扎小辫、穿裙子、买洋娃娃的“不归路”。
不仅如此,她们还很喜欢逗弄小男孩:“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啊?”“你看你穿裙子,你是小女生。”你可别觉得这是开玩笑,对于一片空白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记住你告诉他们的一切。于是,小男孩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定了自己“是女生”的信念,对于自己男性化的外表、男性化的性征、男性化的名字以及男性化的一切都十分不满,对外坚称自己是女孩,给自己起了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并且在成年后有强烈的想要变性的念头。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家长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性别错乱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性别有了完全错误的认知;二是父亲在家中缺乏威严,没有能够让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成对父亲的崇拜,从而获得男性性别的强化。
也就是说,在孩子出生后,父母们就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符合其生理性别的成长环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符合社会对于性别普遍认知的生活环境。父母们要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性别引导。
另外,父母也应该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母亲应该表现出温柔的一面,父亲则应该表现出自己有担当的一面,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而和谐的。当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后,就会选择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个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如果父母中与孩子同性别的那一方没能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那么就可能让孩子放弃,转而模仿另一方。这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性身份识别障碍。
那么,是不是孩子在过了三四岁这个阶段,性别认知就可以固定下来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到青春期都应该注意。
如果孩子出现了性身份识别障碍,家长不要马上慌乱。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其异性化的方面,并反思自己过去有哪些对于孩子的性别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的地方;对于孩子现有的状态应该表示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愿意陪伴自己并且帮助自己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如果孩子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已经成熟,那么父母们应该尽量表示理解和支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引导。
【生存法则】
4种效应助你避免性身份识别障碍
1.角色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各自拥有自身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引发的不同心理变化,便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往往是为了回应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期待而形成和发展的。
比如,一个女孩生长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喜欢男孩的,父母也总是把她当成男孩子来对待,那么,为了回应父母,她会逐渐倾向于扮演男孩的角色,以符合父母心中对她的角色期待。而在长大之后,她又要扮演女性的社会角色。在两种不同的角色之间摇摆,她就很有可能出现性身份识别障碍。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从生理到心理去接受自己的性别。社会上对于男女两性有较为明显的角色分配,如一般认为女性应该温柔可爱、漂亮整洁、比较感性,而男性则应该勇敢果决、健壮有力、比较理性。个人不必完全按照社会上对于两性角色的普遍认知来改变自己,但是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以便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认同。
2.罗森塔尔效应
前面我们介绍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这里我们要介绍的罗森塔尔效应与其有类似之处,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有这么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到一所小学中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并且将所挑选出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实际上呢?这份名单是随机拟定的,名单上的学生也都是很普通的学生。但是,由于这是一份“权威性”的测试结果,因此教师们对此深信不疑,并对名单上的学生怀有特殊的期待心理。在几个月之后,再次测验时,这些榜上有名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教师对他们也都给予了较高的综合评价。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他人对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性别期望,在这种期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自身为了迎合外在期望会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例如,一位外表男性化的女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